据8月18日出版的《新京报》报道,8月11日,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这是5年来第三个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省会城市。据记者统计,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至今,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但超半数试点地区“昙花一现”。 盘点那些曾经热热闹闹开锣的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导致其“昙花一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由者的自身变故导致的“人走政息”;由资源共享、信息联动机制缺失导致的“难以核实”;由屈于压力和个别官员阻力导致的不了了之;出于稳定等多重因素考量的被上级叫停,等等。 在笔者看来,导致超半数试点地区“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上下联动的大支持和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一些由当地或领导“自发”的官员财产公开“试点”,由于缺乏纵向的上级指导和横向的同级比较,当地官员“吃亏”“倒霉”等不平衡心态难以避免,缺乏持续驱动力的“自发”试点恐难脱自生自灭结局。 还有,尽管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喊了多年,但大多要求都仅仅停留在政策设计和党规条纪的层面,并未上升至法律高度。法律制度缺位,让官员财产公开始终处于浅尝辄止的“尝试”阶段,想公开就尝试,不想公开也并不违法,始终难以进入可持续运行的“深水”区域。 把脉官员财产公开试点的“昙花一现”,不能止于就事论事的“麻雀解剖”。必须从促成上下联动与纳入轨道的全局和顶层高度,重新审视和科学谋划,只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社会,营造依法申报和公开的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官员财产公开才有可能实现实质性破局。当下已经形成的反腐倡廉时代潮流,以及即将实行的不动产登记、公车等制度创新,或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完善和践行提供有益氛围。 本文来源于www.gims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