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 5月29日下午,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健康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健康城市国际合作论坛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具体承办。这是中国科协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主线,聚焦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合作,开展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之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是承办该系列国际研讨会唯一的非医学领域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科技大家庭的重要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国际资源,邀请国内外众多专家,应对全球新冠肺炎危机,从专业角度共同商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推动国际合作与学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Open Access】从“单数城市”到“复数城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人本规划设计策略 2019年9月19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和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绿色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城乡交通不仅是低碳节能、友好,更应当以人的实际需求为本,与城市空间发展相适应,兼顾社会包容与。为及时更新提升这一领域的相关认识和讨论,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绿色交通理论与规划”为主题,回顾我国城乡绿色交通的发展历程,总结反思绿色交通认识上的偏差,响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新要求,展望我国城乡绿色交通的规划目标和策略方法,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提供参考。【Open Access】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前景与 伴随着中国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行业经历了市场化转型,在人员规模、服务领域、业务范围、项目类型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地方企业化”和空间规划博弈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制度因素。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对城市规划的政策性、实施性、科学性提出新的要求,城市规划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具有强大的专业技术优势,在城市建设、城市研究和决策咨询、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的行业努力方向是加快专业融合与跨界,提升空间设计水平和推进规划信息化、智能化。【Open Access】规划都市圈实现精明收缩:德累斯顿复兴的 1997年“空间规划部长级会议”(MKRO)规划了7个都市圈,将位于原东德地区的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图林根州成立为中部都市圈。 中部都市圈面积、人口规模不大,但人均P达到3.34万美元,位于发达地区行列,与汉诺威都市圈、韩国首尔都市圈规模相当。都市圈中的德累斯顿是萨克森州的首府和第一大城市、东部仅次于首都的第二大城市,是中东部地区城市复兴的典范,被誉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涅槃的东部瑰宝”。中部都市圈是在一个人口不断流失、被认定为收缩地区的区域中规划的。中部都市圈的成立是为解决东德去工业化过程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遗留的问题,目的是使东西德统一发展、区域相对均衡、大都市区集中与再城市化发展。传统上我们规划大都市圈,是因为区域内城市群高度发展,区域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需要在区域内统筹城市职能,使区域内城市形成分工有序、互相协作的城市群,以提高区域竞争力。然而在东德收缩地区中规划中部都市圈。为什么规划都市圈而不是规划扩张德累斯顿中心城市?在收缩地区规划都市圈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Open Access】超越“反公地困局”——城市更新中的机制设计与规划应对 近年来,出于追求经济利益与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试图加快城中村与城市更新,但常常推进缓慢,加剧社会矛盾。本研究引入“反公地困局”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对目前城中村的困境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民间频发性“钉子 户”导致的“漫天要价类反公地困局”,以及常态性“多机构管制”所带来的“九龙治水类反公地困局”;并提出未来需要通过两步博弈的机制设计来重设拆迁谈判机制,有效遏制“钉子户困局”,同时通过“放权简政”式的规划体制创新来全面破解“多机构管制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