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宝,晋中系,快鹿集团频频出事,一个个所谓的p2p独角兽公司轰然倒下,在互金江湖泛起阵阵涟漪。行业中跑成风,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资人也难免落入智子疑邻式思维范式。 据上海市黄浦区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1月份,该院共受理P2P网络借贷纠纷案件77件,收案逐年上升,2014年收案7件,2015年收案46件,到了2016年仅1月份收案高达24件。以上数据还只是上海一地较大的经济案件,放眼全国更是哀鸿遍野。 一颗老鼠屎尚且能坏一锅汤,更何况如此大面积的“蝗虫灾害”,因此不少公司另起炉灶,或公关比例,或干脆改头换面,逃离P2P。早在去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信等公司纷纷重新定位,向科技金融挂靠。近日该趋势明显潮流化,玖富CEO孙雷在第四届全球网贷LendIt峰会上表示科技金融对行业未来的促进作用,同一时间段,积木盒子CEO董骏论道哈佛,大举推崇科技金融。 概念就像一张船票,仿佛披上这个外衣,就上了船,可友谊的小船是说翻就翻的。这么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独角兽争相膜拜,那么“科技+金融”到底有何魅力,竟使产业链上的一环成为互金中的圣地,到了最后,它会沦为P2P行业的吗? 科技催化剂:引领互金发展新航道 科技就像一个魔术师,对行业发展无疑具有化为神奇的魔力,互联网金融作为一股生机勃勃的新生,插上新技术无疑如虎添翼。 首先,降低获客成本。据悉,获客成本较高的平台,获取单个投资用户需要支付3000元的成本,有些平台的获客成本甚至高达5000元,当然这样的数据没有代表性,志刚专门拜访了一些P2P公司,根据某平台在第三方渠道的投放成本来看,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在50元左右,按10%的投资率来算,一个有效投资用户的成本在500元左右,这个成本其实也并不低。过高的营销成本,最终势必要反映到借款人的成本上,推高终端借款者的借贷成本,也不利于后续的风控。 通过大数据技术,完善用户肖像,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出大量非目标客户,精准定位自身的用户,即通过受众与自身产品的契合精准定位有效的渠道,另外流量比过低可能意味着产品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善,而通过科技手段无疑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增添用户粘性。 其次,有利于提高风控能力。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识别传统金融无法识别的低风险资产;进而通过数据技术、互联网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整合,通过在线业务平台实现资金借(有需求的借款人)、贷(资金出借意向的贷款人)双方更有效的撮合匹配。科技金融采用大数据驱动放贷业务,其优势大于传统银行的打分方法,通过算法可以做到更公平、,毕竟靠人的主观判断成分较大。 另外,场景多元化。科技金融这一“技术搅局者”不断完善用户场景,利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取代实体钢筋混泥土式的传统银行。传统金融杠杆率有限,而科技金融依托于金融体系,节点价值放大,打造用户多元化的使用场景。提高操控资金份额的基础上,边际成本提升不大,倒逼传统金融机构降低服务费用并提升服务质量,但同时还得依附于传统金融体系,尽管是的宠儿,大势代表着未来趋势,但想完全,尚需时日。 较之传统金融机构,二者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银行从信用起点出发,科技金融从技术、客户体验上出发不断完善,双方最终目的相同,二者共同向中间融合最终形成互补的新场景。 技术中性:换“马甲”大于实际作用 从互联网金融概念来讲,在美国根本没有此命名,就像O2O一样,都是舶来品,拿来主义的“中国化”。资本寒冬时代,O2O倒闭潮来袭,好多公司不承认自己是O2O公司,概念做烂了再换个概念,在中国这个是很习以为常的惯例。 另外即使如今的大数据技术、AI、VR 技术风靡,可技术本身上来讲属于中性的,在持技术中性论的思想家中,以雅斯贝尔斯的表述最为典型,他说:“技术在本质上既非善也非恶,而是既可以也可以为恶,技术本身不包含观念,既无完善的观念也无似的观念,完善观念和观念有其它的起源,这就是人,只有人才赋予技术以意义”。 即使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帮助平台完善用户体验,可当前平台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不尽然能发挥多大的效应。基于互联网基因,很多平台的从业人员希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得出一套自动化的、可靠的风控模型,以实现降低信息对称成本的目的。 可理论跟显示往往还是有一定差异化的,理论上标准化的、高效率的信贷工具,往往会被有实力、规模大、资金成本低的老牌信贷机构首先买断与占有,全球都不例外。 而现实中所谓大数据风控模型的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全靠风控模型还有待考究,其背后所要付出的资源,初创小公司更是不能承担。因此,基于信贷产业链上的微创新,对传统信贷机构的与融合才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毕竟当下互联网手段也很难突破中国金融资源的垄断,巨大的资金价差很难用技术手段填平。不要梦想,还要考虑服务。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换概念包装也是情理之中,毕竟P2P概念早已烂大街,甚至自带负面效应,营销大肆的当下,品牌多如牛毛,无亮点确实鲜有关注者。可概念是换了,但投资人要谨慎,别到最后只是换了马甲式的公关秀。 概念的“特洛伊木马:不披着羊皮能叫狼吗?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有报道称,国贸区域部分甲级写字楼已经不再接受投资理财类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入驻,有大楼的开发商甚至对部分租赁已到期的P2P企业实行劝退。 去年开始,管理细则出台,行业明显进入整顿期,今年风声明显加剧,一个个巨头企业的,就是国家大加治理的典型。行业规范之年,科技金融概念盛行,后期绝对还有更多的公司脱离P2P 概念,重新包装定位,一时间定染浑水摸鱼者众多,投资人在选择平台上不能因为其科技概念的包装就放松,要知道不披着羊皮能叫狼吗? 有一句经典的谈庞氏的话: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去忽悠一群想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养活一批真正不劳而获的人。投资人要远离高息的平台,远离资金去向不明的平台,远离宣传夸大的平台;学会分辨P2P平台,学会量力而为,学会分散投资;不要偏信熟人推荐,学会自己分析各类平台优缺点,不要偏信专家明星推荐,明星专家被坑的也不少,不要太把平台后台背景当回事,因为你看到不一定是真实情况,自己学会分析平台安全与否,自己能够判断平台风险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监管之年,行业寒冬来临,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用重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本文作者刘志刚,个人微信号lzg19900917,订阅号VIPIT1。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网易等二十余家专栏作者,长期专注于TMT领域深度报道,转载请保留版权。 推荐: |